Wednesday, January 21, 2009

微软Hotmail部分支持POP3接收邮件

  据Windows Live team blog报道,微软的Hotmail现在已经提供POP3给部分国家的用户,包括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日本,西班牙,德国,意大利和荷兰的用户,其他国家的用户也不用着急,微软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在全球更多地区推出这个功能。

  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3)即邮局协议的第3个版本,主要用于支持使用客户端远程管理在服务器上的电子邮件。互联网用户可以使用POP3从服务器上把邮件存储到本地主机(即自己的计算机)上,同时删除保存在邮件服务器上的邮件,而POP3服务器则是遵循POP3协议的接收邮件服务器,用来接收电子邮件的。

  POP3 服务所用的端口为110,由RFC 1939定义。和Gmail的POP3一样,微软提供的POP3是支持SSL加密的POP3,这种加密方式的POP3可以防止用户密码被嗅探抓包工具窃取。

  具体的设置方法是:

  POP服务器 : pop3.live.com
  是否需要SSL: 是
  用户名: 完整的Windows Live ID,包含@hotmail.com在内。
  密码: 登录Hotmail的用户密码。
  SMTP服务器 : smtp.live.com
  是否需要验证: 是
  是否需要TLS/SSL: 是

  以前Hotmail支持WEB方式的访问,功能远远少于Gmail,随着Gmail的用户快速增长,大有即将取代Hotmail地位的趋势,因此微软也尝试在Hotmail中增加一些常用功能,以避免用户的流失。

  当然,虽然现在Hotmail的容量已经达到了5G的空间,但就邮件功能来说,常用的POP3和SMTP、邮件转发、IMAP等功能全都不免费提供,这就很难保证用户不流向Gmail了。

Friday, January 16, 2009

IT难逃金融危机影响

Google,微软,MOTO裁员,北电申请破产

Google关闭视频、记事本、等多项服务  Google刚刚宣布即将关闭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包括Google Video、Notebook、Jaiku、目录搜索、Mashup编辑器等多项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都不具备盈利能力,推广也不理想。

Wednesday, January 14, 2009

警告——不要在国内注册和使用CN域名

转一篇文章,我也早就认识到了这点,所以我要感谢GODADDY感谢CHERRY的信用卡.
--------------------------------------------------------------
牛博网的CN域名被万网停止访问权限,再次证明了注册和使用CN域名对于企业来说存在着巨大的不可控制的风险,一个网络公司使用CN域名开展互联网应用完全是一场灾难,COM域名再次显示了其特有的价值。

  在国际上,谁听说过域名服务商可以随便停止域名的访问权限?简直是闻所未闻,不可思议。如果在国外使用COM域名,任何一家注册商都没有权限无端中止你的域名访问,即使中止访问,那也是主机商去中止网站服务器的访问,域名访问不会中止。

  我们知道,罗永浩注册的CN域名和牛博网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域名是域名,网站是网站,如果网站上存在有害信息,那么可以停止服务器访问,但不可能直接停止域名的访问权限,这显得毫无道理,在国际上都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莫名其妙的操作。

  因此,我推荐国内的企业,最好是通过美国的域名注册商注册COM域名,千万不要在国内注册CN域名。通常情况下,美国的域名注册商都是ICANN的成员,在域名仲裁以及管理上的级别远远高于国内任何一个域名注册商。并且美国是法制国家,域名注册商绝对不会出卖客户的隐私信息的,也不会违规取消客户的域名。因此,在美国注册域名安全、可靠、实惠,总的来说远远优于在国内注册CN域名。

  总之,这次万网停止了牛博网CN域名的访问权限,可谓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对于整个CN域名的商业化应用带来的冲击是不可想象的,这让更多的中国企业在注册域名的时候,会首先考虑到CN域名的这种巨大风险,从而不再使用CN域名,而使用国外域名注册服务(如GoDaddy)注册COM域名,随着CN域名的低价推广活动的中止,CN域名的价值将会步入一个低谷,注册数量将会越来越少,相信有识之士都不会再使用CN域名了。

  关于如何在国外注册COM域名,请参见我另外一篇文章:《在国外进行国际域名注册》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月光博客 [ http://www.williamlong.info/ ]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1654.html

Tuesday, January 13, 2009

2009,必须全力以赴奋斗的一年!

经历了萧条的2008下半年,迎来了寒冷的2009年,这个冬天格外寒冷.现实压力下,不能再悠哉游哉.我是属于那种不被逼到悬崖边上就还是会怡然自乐的那种人,现在我已经用光了自己的闲暇和懒散,所剩无几,必须该努力了. FIGHTING,2009! 弯成对自己的救赎!

Thursday, January 08, 2009

惊闻我们战胜了512大地震

前天CCTV如是说,实在受不了了.灾民处境那么艰难,自杀率居高不下.震后初期全国性的集体作秀,现在早已不见踪影.居然我们又胜利了,又战胜了?实在忍不住要发句牢骚!

WEB2.0概念诠释

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 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迈进!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应用上由初级的“滑稽”的应用向全面大量应用发展。 总之,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应用: 1、 Blog(from wiki) 历史: Blog一词本起源于 weblog,意思是网上日志。1997年由 Jorn Barger所提出。在1998年, infosift 的编辑Jesse J. Garrett (http://www.jjg.net),将一些类似blog的网站收集起来,寄给Cameron Barrett。 Cameron随后将名单发布在CamWorld网站上,许多人亦陆续将blog的URL给Cameron,慢慢的,一个新的网络社区俨然成型。1999年,Brigitte Eaton (http://www.eatonweb.com)成立一个weblog 目录,收集她所知道的blog站。1999年,Peter Merholz (http://www.peterme.com)首次使用缩略词“blog”,成为今天常用的术语。但是,blog 真正开始快速发展的转折点,是在1999年6月,当时Pitas开始提供免费的weblog服务,紧接着8月,Pyra lab推出了现在的blogger.com。blogger.com 提供了简单易学的说明,以及能通过FTP直接将blog发表在个人网站上的功能,这带给使用者很大的方便。目前已经有了很多Blog托管服务商(BSP),业内人士对其盈利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 Blog的特点 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并且不断更新。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回溯引用(TrackBack)和回响/留言/评论(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的。blog的操作管理用语,也借鉴了大量档案管理用语。一个blog亦可被视为一个档案(archives),或是卷宗(fonds)。与传统档案不同的是,blog的写作者(blogger),既是这份档案的创作人(creator),也是其档案管理人(archivist)。 Blog大量采用了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者Rich Site Summary或者RDF Site Summary)技术,所有的RSS文件都必须符合由W3C发布的XML 1.0规范。对读者来说,可以通过RSS订阅一个blog,确知该blog作者最近的更新。对Blog作者来说,RSS可以使自己发布的文章易于被计算机程序理解并摘要。 对知识管理和创造而言,blog提供了新的形态和途径。对汉语为母语的人而言,blog写作既接续了汉语笔记文学的优秀传统,更充分鼓励了个人表达。从交往形态考察,网志空间(blogosphere)设定了积极的读者、作者、编者互动转换关系,“言者互重,阅者相惜 ”。 2、 Tag (from blogbus) 什么是Tag? Tag(标签)是一种更为灵活、有趣的日志分类方式,您可以为每篇日志添加一个或多个Tag(标签),然后您可以看到BlogBus上所有和您使用了相同Tag的日志,并且由此和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和沟通。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与Technorati的合作,把您的Tag发送到全球Blog空间,和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 Tag体现了群体的力量,使得日志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可以让您看到一个更加多样化的世界,一个关联度更大的Blog空间,一个热点实时播报的新闻台。Tag为您提供前所未有的网络新体验…… 当然,您也可以简单地把一个Tag(标签)理解为一个日志分类,但是Tag和分类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 首先,分类是您在写日志之前就定好的,而Tag是在您写完日志之后再添加的; 其次,您可以同时为一篇日志贴上好几个Tag(标签),方便自己随时查找,而原先一篇日志只能有一个分类; 再次,当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Tag之后,您可以看看自己在Blog中最经常写的是哪些话题; 最后,您可以看到有哪些人和自己使用了一样的Tag(标签),进而找到和您志趣相投的Blogger。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您写了一篇到西湖旅游的日志,原来您都是把这一类的日志放到自己的“驴行天下”分类下,但是有了Tag之后,您可以给这篇日志同时加上“旅游”、“杭州”、“西湖”、“驴行天下”等几个Tag,当浏览者点击其中任何一个Tag,他都可以看到您的这篇日志。同时您自己也可以通过点击这几个Tag,看看究竟有谁最近也去了杭州旅游,或许你们还可以交流一下旅游心得,成为下一次出游的伙伴呢! 3、 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会性网络软件,依据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并且无限扩张自己的人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取一点,得到该人脉的帮助。 SNS网站,就是依据六度理论建立的网站,帮你运营朋友圈的朋友。 4、 RSS(from wiki) RSS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起源于网景通讯公司的推"Push"技术,将订户订阅的内容传送给他们的通讯协同格式(Protocol)。RSS可以是以下三个解释的其中一个: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的整合) 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 Rich Site Summary(丰富站点摘要) 但其实这三个解释都是指同一种Syndication的技术。 目前RSS规范的主要版本有0.91、1.0和2.0。 0.91版和1.0版完全不同,风格不同,制定标准的人也不同。0.91版和2.0版一脉相承。1.0版更靠拢XML标准。 RSS目前广泛用于blog、wiki和网上新闻频道,世界多数知名新闻社网站都提供RSS订阅支持。 5、 Wiki(from wiki) Wiki一词源自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本是「快点快点」之意。在这里Wiki指的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系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有人认为,Wiki系统属於一种人类知识的网路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这种创建、更改、及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与此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了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简便且开放的优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用某个领域的知识。 Wiki起源 1995年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创建了全世界第一个wiki系统-WikiWikiWeb,并用它建立了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沃德?坎宁安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这个系统是最早的Wiki系统。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著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同时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传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体系统。 Wiki的历史不长,无论是Wiki概念本身,还是相关软体系统的特性,都还在热烈的讨论中;所以怎样的一个站点才能称得上是一个Wiki系统还是有争议的。与Wiki相关新近出现的技术还有blog,它们都降低了超文本写作和发布的难度。这两者都是同内容管理系统密切相关的。 Wiki的特点 使用方便 维护快捷:快速创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页面(这也是为什麼叫作 "wiki wiki" 的原因)。 格式简单: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 HTML 的复杂格式标记。(类似所见即所得的风格) 链接方便:通过简单标记,直接以关键字名来建立链接(页面、外部连接、图像等)。 命名平易:关键字名就是页面名称,并且被置於一个单层、平直的名空间中。 可增长 可增长:页面的链接目标可以尚未存在,通过点击链接,我们可以创建这些页面,从而使系统得以增长。 修订历史:记录页面的修订历史,页面的各个版本都可以被获取。 开放性 开放的:社群内的成员可以任意创建、修改、或删除页面。 可观察:系统内页面的变动可以被来访者清楚观察得到。 由於Wiki的自组织,可增长以及可观察的特点,使Wiki本身也成为一个网路研究的对象。对Wiki的研究也许能够让人们对网路的认识更加深入 理论和技术: 1、 六度关系理论 目前流行的“六度分隔”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米格兰姆(Stanley Milgram)提出的,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 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成为人际关系世界中无可否认而又令人震惊的特征,许多社会学上的深入研究也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这一特征不只是特例,在一般情形下也存在。 最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瓦茨教授领导的EMAIL试验也再次证明了这一人际关系世界中惊人的规律。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六十亿人怎么可能真的构成如此紧密的相互关联呢?是互联网使一切成为现实。 2、 Xml XML即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标记是指计算机所能理解的信息符号,通过此种标记,计算机之间可以处理包含各种信息的文章等。如何定义这些标记,既可以选择国际通用的标记语言,比如HTML,也可以使用象XML这样由相关人士自由决定的标记语言,这就是语言的可扩展性。XML是从SGML中简化修改出来的。它主要用到的有XML、XSL和XPath等。 3、 AJAX Ajax并不是一种技术。它实际上是几种已经在各自领域大行其道技术的强强结合。Ajax混合了: * 基于XHTML/CSS * 由DOM(Document Object Model)实现动态显示与交互 * 通过XML和XSLT进行数据交换及处理 * 使用JavaScript整合上述技术 直观一点的说Ajax能够实现不刷新浏览器窗口(当然更不用安装额外的插件)而满足用户的操作,现在一些看上去很Cool的网站,很多是用这项技术实现的,其中包括:orkut、Gmail、Google Group、Google Suggest、Google Maps、Flickr、A9.com等。2SIMPLE的Co-mment系统虽然没有用到XML/XSLT,其理念已经暗合容Ajax,实现了不刷新网页提供动态内给用户。 现有的产品: Wiki百科、Wallop 、yahoo360 、openbc 、 cyworld 、43things 、 flickr、 del.icio.us、 cragslist 、glob 、客齐集、 friendster 、 linkin 、UU通 、 优友 、 天际网 、爱米网 、linkist 、新浪点点通、skype、亿友、cyworld 现在说说web2.0的具体应用。 历史很重要。对一个技术的学习也应当从历史出发,通过其在时间形成历史的流变,得以知晓现状,甚至能够预知未来。 那Web 1.0是什么呢? 他们说,记得静态HTML的WWW时代么? (那个时代的WWW应用、人们的Web体验、对社会的影响如何?) 那么动态HTML和静态HTML下的Web相比,是多少版本?1.5?对了,他们是真这么叫的。 (在效果和影响上,与1.0相比,扩展和加深多少?) 要呈现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Web服务端的程序,应用户的请求,取出数据,加上事先设计的模板,动态的生成Html代码,发送到用户的浏览器那里。 他是1.0系列,应为用户在浏览器中所见和Web 1.0一样,它有0.5的升级,因为数据不是事先制作并发布,而是动态生成,和用户的需要交互生成。 那好,在加0.5,到Web 2.0,变化是在哪里呢? (看到了正在崛起的和改变的,会继续朝着什么方向改变互联网和社会呢?) 更新:关于各个版本的差别,看看亚马逊的例子。 事情没有那么幸运,Web 2.0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阶段,是促成这个阶段的各种技术和相关的产品服务的一个称呼。所以,我们无法说,Web 2.0是什么,但是可以说,那些是Web 2.0。 WikiPedia的Web 2.0条目下列出了这些条件: * CSS 和语义相关的 XHTML 标记 * AJAX 技术 * Syndication of data in RSS/ATOM * Aggregation of RSS/ATOM data * 简洁而有意义的 URLs * 支持发布为 weblog * RESTian (preferred) 或者 XML Webservice APIs * 一些社会性网络元素 必须具备的要素有: * 网站应该能够让用户把数据在网站系统内外倒腾。 * 用户在网站系统内拥有自己的数据 * 完全基于Web,所有的功能都能透过浏览器完成。 (以上内容引用自英文版维基百科) 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不过,对于其中谈到的几个要素,大家还是公认的。 - 基于RSS/ATOM/RDF/FOAF等XML数据的同步、聚合和迁移。 数据不再和页面和网站混粘在一起,它独立了,它跟着用户走。这是Web 2.0的很重要特征。这也是为什么Blog是Web 2.0的代表的原因。在网志上,常主角的是相互独立的一则则的网志。 独立,然后有物理表现。现在,就能让他们活跃起来。透过对XML数据的处理,这些内容能被自由的组合,被各种应用程序,不论是Web程序还是桌面程序等呈现和处理。 (更新:参看商业周刊的All Your Info in One Place) 当然,最重要的是背后的人。 - 社会性因素。 内容跟着人走,内容又能够被用户自由的组合,也就是说,用户能够自由的借助内容媒介,创建起一个个的社群,发生各种社会性的(网络)行为。 此外还有标签以及建立在开放标签系统之上的Folksonomy。 - 第三个公认的因素是开放API,这个技术性稍强些,得另花时间研习,可以先看看例子:amazon、flickr、google map等。 (Web 2.0是个大筐,装了好多东西) 从Web应用的产品/服务生产者角度来说,该如何创建Web 2.0的产品呢? 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么几点,一个是微内容(这里有定义),一个是用户个体。除了这两个最基本的之外,还可以考虑社群内的分享以及提供API。 微内容:英文是microcontent。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算是微内容,比如一则网志,评论,图片,收藏的书签,喜好的音乐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这些微内容,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它的数量、重要性,还有我们对它的依赖,并不亚于那些道貌岸然、西装革履的正统文章、论文、书籍。 对微内容的重新发现和利用,是互联网所开创的平等、***、自由风气的自然衍生,也是互联网相关技术消减信息管理成本之后的一个成果。 我们每天都生产众多的微内容,也消费着同样多的微内容。对于Web 2.0来说,如何帮助用户管理、维护、存储、分享、转移微内容,就成了关键。 用户个体。对于Web 1.0的典型产品/服务来说,用户没有具体的面貌、个性,它只是一个模糊的群体的代名词而已。但是对于Web2.0的产品和服务来说,用户是个实实在在的人。Web 2.0所服务的,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如同幽灵般的概念。并且,这个人的具体性,会因为服务本身而不断地充实起来。 如何为这个具体的个体服务,是Web 2.0设计的起点。 因此,一类可以被称作Web 2.0的产品/服务将是这样: 服务于用户个体的微内容的收集、创建、发布、管理、分享、合作、维护等的平台。 这是表。 里呢,恐怕就设计到好些人提到的,微内容的XML表现;微内容的聚合;微内容的迁移;社会性关系的维护;界面的易用性等等。 其质,是否就是开源、参与、个人价值、草根、合作等等? Web2.0是许多方面起头并进又相互牵连的一个新的阶段的到来。因此,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那么,对于Web开发人员来说,Web2.0意味着什么呢? 他们说Web2.0阶段,Web是一个平台,或者说,Web正在变得可编程,可以执行的Web应用。野心家们设想这个它的终极目标是Web OS。 Web 1.0时候,Web只是一个针对人的阅读的发布平台,Web由一个个的超文本链接而成。现在的趋势发生了变化,Web不仅仅是Html文档的天下,它成了交互的场所。 Web 2.0 Conference网站的横幅引用Jeff Bezos的话说“Web 1.0 is making the internet for people,web 2.0 is making the internet better for computers”。 具体来讲,他们说Web成为一个开发环境,借助Web服务提供的编程接口,网站成了软件构件。 这些,就是Web Service的目标吧,信息孤岛通过这些Web Service的对话,能够被自由构建成适合不同应用的建筑来。 一些例子:del.icio.us、flickr、a9、amazon、yahoo、google、msn等提供的编程接口衍生出的各种应用。 为什么要开放APIs,这涉及到集市中的商业方面的技术策略。当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是什么呢? 这种交互不仅体现在不同的网站服务之间,同时还体现在用户和Web之间在浏览器上的交互。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味书签的收藏中Web2.0和AJAX如此相关的一个原因。 在Web页面上使用桌面程序有的那些便利,真的是很享受的事情。这恐怕也是Web可编程的一个方面,Web页面不再是标记和内容混合那样的简单,它就是一个可以编程的地方(是这样理解吧?) 有人反对说,AJAX的使用对搜索引擎不友好,只有Web 1.0的站长才关心这个事情吧,在Web 2.0时候,站长应该关心的是用户参与的便利、用户的自由度,至于搜索,有RSS/ATOM/RDF等,更本用不着操心,Google不是已经顺应这个趋势,让大家主动提交了么? 可编程的第三个方面,是否在于Web应用和桌面应用之间的无缝连接趋势的出现?类似这里说的“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 ...... 自己不是专业开发人员,对Web OS的学习就点到为止,下次换个方向,否则我非头大不可。 --------------------- cathayan和Live21说Web 2.0其实思路很古老,就是internet 1.0的回归。 Live21那里提到“关于概念的炒做应该不是一次两次的问题了”。 提到概念炒作,我还真见到过,今天在一篇报道中看到作为WEB 2.0的BSP的字眼,好笑得很。 不过,我真想说明,在目前中文Blog空间内能查阅到的学习、探讨Web 2.0的资料都不是炒作,因为包括我在内,大家都没有任何商业背景(注意,新闻报道中的那些Web 2.0除外)。 [Web 2.0是个历史学的概念,而非是个技术性的概念,它是对Web发展历史断代的成果。对这个概念的梳理,能帮助我更好的把握互联网正在发生的技术与文化。] 中文网志圈谈论的Web 2.0内容摘要: - “我觉得最有价值的一个是, web应用的数据格式开始逐渐出现了交换“标准”...这些标准...更加容易被机器自动化处理...能帮助人更好地过滤和定制化信息。其次,更多的服务将以web service的形式来提供,...这使得web 服务可以被互相集成, 从而诞生更多新的服务...人的重要性被提高了。过去web更多注重在信息提供, 而现在的越来越多的应用更加关注人,也就是所谓“社会性”。此外web的可用性改进正在被越来越重视...”[老冒:朝web 2.0泼点冷水] - “RSS逐渐成为在线内容提供服务的标准发行平台。Blog以及user-generated内容的兴起。My Yahoo提供的RSS整合型服务。同时提出了值得密切关注的一些发展中领域,其中包括搜索技术,个性化,User-Generated内容(包括 blog,评论,图像和声音),音乐,短视频和Accessibility(易访问性)”[Owen:Mary Meeker新作 - 关于Digital World的发展报告的摘取] - “我们谈论的Web2.0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可读写的网络,这种可读写的网络表现于用户是一种双通道的交流模式,也就是说网页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传统的“Push”模式演变成双向交流的“Two- Way Communication”的模式。而对于Web服务的开发者来说,Web2.0带来的理念是服务的亲和力,可操作性,用户体验以及可用性。”[Owen:BaCKpACK-体验可读写的Web服务] - “web 2.0是一种可以被分发的信息概述,web文档被格式化成了web数据。我们不会再看到不同旧地信息,现在我们所注意到是一种聚合、再混合内容的工具。”[songzhen:也说Web 2.0的翻译] - “从这些应用中可以看到:如果基于传统的HTML,同样的功能实现将变得非常复杂和不稳定,数据的再生产和交换成本是很高的。所以:RSS这个标准最终要的贡献就是使得互联网的大部分网站变得可编程:类似的例子还有Blog中的:TrackBack Ping等机制,这些机制都是依赖XML/RPC实现的。当初为Lucene设计一个RSS/XML的接口也是为了这个初衷,它使得全文检索服务可以轻松的嵌入到各种应用中,通过关键词将各种内容之间实现更丰富的关联(Well Referenced)。”[车东:RSS,简单协议使得互联网可编程] - “聚合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更好地聚合(通常来说,更好的聚合应该基于个人知识管理和人际关系管理)很显然应该成为新一代或者说web2.0架构的核心之一。还有,你会重新发现,恰好是分散带动了聚合,聚合促进了分散,通过聚合的思维,互联网的网络状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密集,web2.0就变得越来越有趣味,它将web1.0时代的硕大节点即门户网站不断消解,去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自然网络图谱。”[Horse:rss,聚合的无数可能] - “新的web2.0网站都依赖于用户参与、用户主导、用户建设”。[Horse:Web 2.0这个词] - Keso:Web 1.0与Web 2.0的区别 - “表面上看,Bloglines取代了门户,成为一个新的中心,但这里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门户是只读的,它带有某种锁定的性质。你可以离开门户,但你无法带走门户的内容。Bloglines则完全不同,你觉得它好用,就会继续使用,有一天你不再喜欢Bloglines,你完全可以导出你的OPML,到另一个 RSS订阅网站,或者干脆用客户端软件浏览同样的内容。所以,像Bloglines这样的网站,是可写的,你可以导入,也可以导出。就像你对信息拥有选择权,对服务提供商也同样拥有选择权,没有人可以锁定你,主动权在你自己手上。”[Keso:再说信息选择权] - “Flickr、del.icio.us、Bloglines等Web 2.0服务,通过开放API获得了很多有趣、有用的想法,并借助外部的力量,让用户获得了更好的体验。更多大公司也加入到开放API的潮流中,Google、Yahoo!、Amazon、Skype。Google桌面搜索今年3月才开放API,很快就产生了大量的创造,大大扩充了可搜索的文件格式。”[Keso:开放API] - “归纳:web1.0天天谈门户,web2.0谈个人化;web1.0谈内容,web2.0谈应用;web1.0商业模式,web2.0谈服务;web1.0谈密闭、大而全,web2.0大家谈开放、谈联合;web1.0网站中心化,web2.0谈个人中心化;web1.0一对一,web2.0谈社会性网络;web1.0不知道你是狗,web2.0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我一清二楚甚至想要干什么呢。。。”[van_wuchanghua:发现了N.HOOLYWOOD,我还知道你今年夏天要干什么] - “我认为Web2.0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性: 个性化的传播方式. 读与写并存的表达方式. 社会化的联合方式.标准化的创作方式. 便捷化的体验方式.

Monday, September 08, 2008

如此儿童医院

李飞

拥挤的人群,没有空调,座位也不够,许多人抱着小孩站立着,小孩子们有的吐,
有的在大声地哭,如果想要通过过道,就一定要挤过去,千万别讲礼貌!

猜一下,这是什么地方?火车站?别埋汰人家铁老大了,现在许多候车厅可以是明
净瓦亮的,冷气十足。要不就是汽车站?有点象,汽车站好象不如火车站好,但也
不至于小孩大哭吧。

告诉你是什么地方,儿童医院!我们用唯美的奥运开幕式和高居首位的金牌数量展
现给世界一个强大的中国,难道我们的儿童却仍然生活在“旧社会”?

近段时间,女儿反复地发烧,只好到南京儿童医院挂水,见到了这些场景。用手机
拍了一些照片,有照为证(http:
//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751)

一定是有很多困难,一定是有历史原因造成的,一定是条件正在改善
中............甚至有可能是资金不足.......那就让“祖国的花朵们”承受着吧!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08

本市推出新版学生眼保健操

推行36年的眼保健操重新修订———

作者:赵新培
北京青年报2008/09/02

  本报讯 推行了36年的眼保健操重新修订,记者昨天从北京市卫生局网站了
解到,《2008年新版眼保健操》将于今年9月新学年开始在全市各中小学校使用,
教学光盘和挂图将于开学后陆续发放到全市各学校。卫、教两部门还将组织有关
专家对各学校新版眼保健操的培训、使用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和效果评估。

  视力不良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青少年健康问题,也是学生防病工作的难点问题。
目前,北京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高达53.98%。为了使中小学校预防近视的工作
发展更加科学有效,2008年北京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局携手对1972年版眼保
健操进行修订,推出《2008年新版眼保健操》。新版眼保健操根据中医经络整体
理论取消了修改一些章节并增加了新的章节,使眼保健操更加简便、卫生、安全
和有效。尤其是新增元素既保证了眼保健操的效果,又增加了学生兴趣。

  对话专家

  距眼球太近 “挤按睛明穴”取消

  新眼保健操参与者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眼科主任邱礼新博士释疑

  问:为什么要对1972年版的眼保健操进行修改呢?

  邱:1972年版眼保健操对中小学生预防近视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时代不同了,
青少年的体质发生了一些改变,导致近视的原因也与过去有所不同。比如肥胖、
过食甜食、偏食,学习负担加重等都是造成现在青少年近视的原因。因此,对旧
版眼保健操进行修改是非常有必要的。

  问:2008年版眼保健操与旧版眼保健操相比,有哪些变化?

  邱:针对目前中小学生的体质特点,新版眼保健操对旧版眼保健操进行了一
定的删减和增加,比如取消了“挤按睛明穴”和“干洗脸”两节,增加了“按压
头部督脉穴”和“按揉耳垂眼穴及脚趾抓地”,并将“按揉太阳穴及轮刮眼眶”
改为“按揉太阳穴刮上眼眶”。

  问:从医学角度上分析,您认为为什么要做这些增减?

  邱:取消“挤按睛明穴”是因为这个穴位距眼球太近,中小学生课间做眼保
健操,双手的卫生很难保证,手上的细菌容易污染眼睛。而“按压头部督脉穴”
和“按揉耳垂眼穴及脚趾抓地”的中医原理是,通过对头部、脚趾等局部穴位的
刺激,增加全身血液循环、疏通全身经络,使孩子全身气血畅通,从而达到调节
眼部的目的。

Sunday, June 22, 2008

对王新陆教授《解读中医》的疑惑

  

  作者:lee278

  看完央视的王新陆教授《解读中医》,王新陆教授对中医的发展过程、思维
方法等都讲得很好,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而且力求客观,相信老百姓看了,
会对中医更加信赖。在第三讲<中医之功>里,王新陆教授郑重而且负责任地告诉
大家:“中医不但作出了贡献,而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真是铁证如山,不容
置疑,但王教授所列举的“铁证”让人困惑,我这医学外行忍不住想问几句。

  【首先是中国的人口,从汉朝到明朝的漫长岁月,中国人口都是5千万左右,
到了清朝,在瘟疫不断的情况下人口激增到两、三亿,这就能说明,中医发挥了
巨大的作用。】

  中医的颠峰之作《黄帝内经》战国时就出现了,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中医,
医家水平不比清朝差,为什么中医到清朝才开始发挥作用,使人口大幅增长?实
在令人不解。

  【中医从宋代开始种痘预防天花。】

  这一点值得肯定,从种痘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疾病防治的认识过程,
从中可以看到中医也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发展和完善。很难想象,我们要发扬祖国
的光荣传统而使用衣痘法和鼻痘法预防天花。

  【天花把罗马帝国灭掉,但没有把满清王朝灭掉,说明中医在防疫方面有卓
越贡献。】

  天花在历史上爆发了无数次,是不是每次都灭掉一个王朝,只有中国能成功
抵御?疫情有大有小,没被灭掉就说明中医效果显著?王教授说清朝选太子也要
出过天花才能上选,正好说明中医无法医治天花。中医防治天花即使有效,拿当
时的防治效果和现代医学的防治效果相比,我们今天还有使用中医的必要吗!

  【1956年河北乙型脑炎,中医名家蒲老先生开出的药方使乙型脑炎死亡率从
40%降到8%。】

  这是值得骄傲的,但我不明白,如此有效的药方,价值不低于青篙素,今天
为什么不用这个药方治乙脑?是因为中医强调个体差异,不能一个药方打天下吗?
但王教授说这药方是大锅大锅的煮了让大家喝的啊!

  【中医抗击SARS成果卓著。】

  这就不多说了,支持方看作中医的亮点,反对方看作中医的污点,事实如何
大家自己思考。

Saturday, April 19, 2008

八十岁吃牛排——也谈洗牙和体检

 

  作者:归去来兮

  前日网友immusoul转引并驳斥了朱伟的《洗牙与牙刷》。赞同之余,我这里
用我的亲身经历给immusoul 网友增添一些事例,希望能对国人的牙齿卫生和身
体健康有点益处。

  我的牙齿在国内拼打几十年,积攒了厚厚的一层“黄金甲”。我原来也像朱
伟老先生那样,以为这满牙都是“黄金甲”是自然现象,它会对我的牙齿有保护
作用,所以轻易不敢动它。可是我的牙周炎却越来越严重,几乎所有的牙齿都在
活动。实在熬不过去,十年前我开始在美国看牙医。牙医检查后告诉我,我的所
有牙齿都有四度以上的牙周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多数牙齿都会脱落。因为“黄
金甲”太厚,我的牙齿需要做深度清洗。一口牙需要分四次做,每次只做四分之
一。正如朱老先生所言,这深度洗牙可不是开玩笑的,在四五十分钟的洗牙过程
中,我就跟受酷刑一样,痛苦致极。幸亏医生给我牙龈上多处注入麻药,否则我
肯定坚持不下来。每次深洗做下来,我的牙热碰不得,冷碰不得,好几天都不能
好好吃东西。我当时真有些后悔,怎么花钱买罪遭,把这宝贝“黄金甲”给毁了
呢?

  深洗之后,医生告诉我要坚持每三个月洗一次牙,每天还要刷牙两次并经常
用牙线清理牙缝。头两年,尽管三个月洗一次牙,每次洗牙都还痛苦。但是痛苦
逐渐减轻。两年后,医生说:“恭喜你,你的牙周炎已经彻底治愈,只要平时坚
持维护,你到八十岁时吃牛排都不成问题。”我这时才体会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
愚昧无知。后来我把每年洗牙四次变成每年洗牙两次 (我的牙保险规定,每年
两次洗牙以及一次全面X光检查全由保险公司报销)。现在我每次洗牙都轻松愉
快,洗完之后也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牙齿恢复健康之后,吃东西是一种享受,
心情也好。

  朱老先生在文中还引经据典,试图证明牙刷是我们老祖宗发明的。各位网友,
牙刷是谁发明的对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牙齿健康。牙齿是你自己的,你要想
八十岁吃牛排,就别听信那些遗老遗少们的“博大精深”这一套。“博大精深”
也许能救中医,但救不了你的牙。按照科学的方法治疗和维护自己的牙齿才是正
道。

  除了痛恨洗牙外,朱老先生在文中说他“藐视查体”。这更是害人的谬论。
人体的许多疾病是没有症状的,比如骨质疏松。据说国内许多老年人骨折的事情
时有发生。按照传统的说法,这是人老的自然现象。其实国人不了解这是由于骨
的疾病即骨质疏松造成的。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病。此病在停经的女士中非常普
遍。亚洲人的男士中发病率也不低。这主要是因为亚洲人体重较轻,骨骼受到的
压力小。这种疾病中医是看不出来的。现代医学用X光却可以很准确地诊断此病。
甚至骨骼疏松的程度都可以准确地判断。我的好友中三名男士就是在体检时才发
现患有此病。其中一位年龄才四十七,八岁。现代医学对此病也有治疗办法。如
果及时治疗,病程的发展至少可以得到控制。还有一个强有力的例子。就是现在
美国癌症,特别是乳房癌的死亡率明显下降。这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早发现早
治疗。美国现在特别强调定时体检。很多疾病都是在体检时发现的。大多数医疗
保险都鼓励并提供免费体检。这不光是因为及时治疗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也是
因为早治疗可以减少治病的花费。总之,我劝国人少听信伪科学的那一套。按照
科学的方法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要紧。

同步带 三坐标 新疆特产 wordpress主机 普陀山旅游 新疆旅游 三清山旅游 张家界旅游 黄山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