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15, 2005

我看王曾瑜先生的“学术批评”

  

  吴大兵

  一个宋史专家,写文章斥责两个“未曾谋面”的清史、近代史专家为“空头
主编”“南郭先生”。说他们修出了“错误百出的学术垃圾”。王曾瑜先生在网
上批评 戴逸、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彩图版一文经新京报转发,并加上“中
国图书奖”获奖书被指为学术垃圾”。就成了学术界的新闻。

  惊诧之余,翻阅前不久刚刚给女儿买的这本读物,并参照王曾瑜先生指出的
错误逐条阅读查对。觉得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的这种“批评”有失偏颇,现列举
如下:

  1, 王曾瑜先生认为《通史》中称北宋“儒将曹彬”是“信口雌黄”,“最
为荒唐可笑”。因为【宋史。曹彬传】中“未见有他喜读儒经的记录,“儒”字
又从何而来”?

  《宋史.曹彬传》中确实没有曹彬读儒经的记录。但【宋史】记载曹彬攻蜀
时“诸将欲屠城”,“彬独申令戢下,所至悦服”。“诸将多取子女玉帛, 彬
橐中唯有图画衣裘而已”,攻金陵时劝李煜归降,“彬每缓师,冀煜归服”。时
人称其“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
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俸入尽以给
宗族。”

  根据以上记载,说他是个儒将,并不为过。

  2,王曾瑜先生指责《通史》中对恩荫制度的叙述有错误,认为恩荫开始于
汉代。《通史》按照编年叙述历史,以“宋代开始恩荫制度”为标题,把词条放
在北宋初年。《中国历史大辞典》【恩荫】条目称:“此制始于北宋初”。这和
《通史》的叙述是一致的。而《中国历史大词典》宋史编委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王
曾瑜先生。到底是《通史》错了?王曾瑜曾审订过的【辞典】条目也错了?还是
二者根本就都没错?《通史》说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恩荫之滥始于此”,文字
虽可能会引起歧意,但也算不上错误。

  3,王曾瑜指责《通史》关于“岳母刺字”的叙述“全不见于宋代史籍”。
《宋史.岳飞传》记有岳飞被诬受审,“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
‘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

  关于研究“岳母刺字”来历的讨论也早已有之。有人说宋代实行募兵制,为
了加强对士兵的管理和控制,要求“刺字为兵” ,岳飞背上的刺字来源于此。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游彪通过对北宋兵制,以及刺字内容和部位的分析,断
定岳飞的刺字不是源于兵制的规定:“极有可能的是,他母亲为了鼓励他放心去
战场打仗,请人在岳飞背上刺的”。 《通史》结合民间广为接受的说法,并采
用游彪先生的一家之言,此处无可厚非。

  4,王曾瑜指责《通史》采用了两幅岳飞画像有错。作为一本通俗读物,
《通史》把南宋最早的岳飞画像和民间普遍接受的岳飞彩绘像放在同一页。读者
可以此参照对比,算不上“自相矛盾”。

  5,王曾瑜先生指责《通史》张飞画像上的矛错了。不要说至今无人考证出
张飞究竟用的是什么矛。指责此矛非彼矛,这个批评本身就有些琐碎无聊。

  6,王曾瑜先生指责《通史》中的梁红玉“史无其人”。可《通史》中已经
注明了这是“梁红玉的传说”。

  7,王曾瑜先生指责《通史》杨家将不符合史实。《通史》中也已经注明那
是“杨家将的故事”。

  8,王曾瑜先生指责《通史》采用伪托的“出师表”,“还我河山”。姑且
不论伪托说是否一定可靠。包括“满江红”在内岳飞的遗墨,早已被人们普遍接
受。《通史》沿用习惯说法,当不至于就是“制造垃圾”。

  综上所述:王曾瑜先生没有在《通史》中挑出一个硬伤,令王曾瑜先生不能
容忍的“垃圾”,都是《通史》中旁引的那些传说。

  那么,到底是《通史》编撰者把传说当作了历史?还是王曾瑜先生不允许在
通史中记载传

同步带 三坐标 新疆特产 wordpress主机 普陀山旅游 新疆旅游 三清山旅游 张家界旅游 黄山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