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8, 2007

向全国人大修订科技进步法委员会提几点建议

    作者:河光  建国五十八周年了,至今还没有一部像样的,可操作,能度量的“科技法”;而是如同普通“红头文件”式的“科技进步法”及各部门的口号式的“自律”,“准则”,导致科技腐败现象泛滥成灾,严重影响着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对此本人诚恳地提出几点建议:  (1)全国统一叫“科技法”:以此取代过去那个没有可操作性,难于度量的“科技进步法”。  (2)严肃对部门单位负责人,权威人士,大人物的责任追究,应严明立法规定:没有这一条,修订再美丽的“科技进步法”也是一纸空文。从“新语丝”所揭露的600多起科技腐败案件中,大部分与部门,单位,高权势,大人物有直接与间接的关系,甚至是这类强势人群之所为。这就是为什么冰山之一角的600多起科技腐败案至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处理的重要原因。国家药监局的腐败黑幕值得深思。  (3)应建立“科技法庭”:注重调查,仔细听取学风正派,科学道德风尚好的内行专家学者的评判;而不能让不懂科学,科技素质不高的法官来审判科技腐败案。如武汉法官吕瑛等人,帮学术不端者造假:把国内发表的文章“法定”为“国际刊物”,把揭露科技造假人士判为“名誉侵权”。让国内外人士笑掉了大门牙,影响极坏。  (4)科学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永恒的真理。科学不应带有民族与政治色彩,伪科学不应人为地加以“漂白”,“粉饰”,“整容”;而应旗帜鲜明地揭露,打击伪科学。  (5)对科学造假,欺骗剽窃应追根究底,不能设定“时限”,“时效”。当今中国有千千万万科技腐败案,几十年来投诉无门。都是因为地方,部门,单位保护主义在作怪。  (6)应当取缔科技经费“回扣”,“提成”的腐败现象。这与医药回扣,工程回扣一样是犯罪行为。  (7)应像经济部门,公安机关那样,保护,奖励勇于揭发科技腐败现象的弱势群体;而不是如今的学术不端大人物依仗权势反告弱势揭发者“名誉侵权”。  (8)体育界绝不允许任何人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只有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的高层建筑很特殊:允许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又是大官员。可以想象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既是会计,又是出纳,又是采购员,“天下一定无贪”。  (9)科技界也应有审计署,有李金华:纳税人及劳动人民的血汗不能白被“科技蛀虫”吞噬。  (10)国家科技部应建立官方网站,科技腐败应得到充分揭露,媒体应能自如暴光。当前唯一的《新语丝》网站,为防范科技腐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应得到充分肯定。要从《新语丝》已揭露的六百多件科技腐败案中,梳理分类,先抓大案要案,院士及准院士级,大博导的腐败案查处几个。以让人民大众看到整治科技腐败的希望。(XYS20070928)

Tuesday, September 25, 2007

不学英语又如何?

    段建中http://blog.sina.com.cn/duanjianzhong  吉林大学学生马亮亮在新语丝上说:‘学生利用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学习英语(XYS20070920)。’我不知道这一数据是否准确,但是,通过我与不少本科生和研究生关于英语学习问题的探讨,为了通过那些各个级别的英语,他们的大多数属于被逼无奈。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的高校,由于学生在中学时英语底子就没打好,上大学后英语就成了他们最怕的课,花的时间最多,收效却最微。  前些年,我所任教的学院,学生的英语四级通过率极低,每年也就几个人,多时也就十来个人。自从手机和网络普及后,通过率翻了好多倍。不用说,并非学生们的英语水平提高了,而是‘作案’ 更容易了。一到四级考试的当口,买卖考题的生意怎一个红火了得!冒名顶替的故事也是频频发生。由此可见,在非重点大学,大面积开设英语课其实是在腐蚀学生的灵魂,掌握的那点儿英语与由此带来的危害以及耗费的宝贵时间相比实属得不偿失。  所以,我建议教育部:  1. 允许非重点大学把英语课改为选修课,高职院校停开英语。让学生们把精力用在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学习上。  2. 停止在非重点大学倡导和推广所谓的‘双语教学’。这类大学的绝大多数教师不要说给学生用英语讲课了,就是自个儿能听懂英语讲课的都没有几个。这种老师学生都为难的事儿实在没有继续做的必要。据我了解,即使是那些在北美和其它英语国家短期进修过的访问学者(半年或一年),也远远没有达到能用英文授课的水平,甚至听课也依然有较大的语言障碍。因为,就他们的大多数而言,在国外逗留期间,主要工作是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里(如实验室)为老外‘干活’,讲英语的机会少(除了那些刻意提高自己语言水平的)。  3. 非重点大学的全部专业和重点大学的某些专业招收研究生时,英语不再作为考试科目,但要增加一门专业课科目的考试。英语水平测试在复试时进行,其成绩只作为录取的参考,英语成绩低的考生由导师决定是否录取。‘复习考研其实就是复习英语’这是学生们告诉我的。这种制度导致的考研生态是不是也应该治理?  下面的文字是我在一年前发表在博克上的文章(此次发表略作了修改),以我的亲身教学体验说明了实施我所提建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在非洲某大学的机械系教了几年书,回国后怕经常不用英语讲课废了‘武功’,就自告奋勇请缨用英语授课(讲授《制造技术》),机械学院领导也很支持——现在提倡双语教学,这正好是用武之地,何不好好表演一番?说的也对!于是就从国外带回的教材中选了一本带有科普色彩的教科书(文字相对简单一些),复印后给每位学生发了一本,课件也做的图文并茂,讲课时语速尽可能地慢,尽量用最常用的词汇表达复杂的意思。做了这样的安排,心想应该不会出大问题——保证一半的学生能接受。  第一堂课上座率很高,我很高兴。第二堂课学生出于好奇,依然来了不少人。接下来的若干次课听众越来越少,最少的时候大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原因很简单:听不懂,学生掌握的词汇太少。硬着头皮撑了一个学期,考试出的题是专业内容很简单的英文试卷,要求用英文答卷。结果是不及格者甚众。在学生对老师的考核评分表上,我的分数是全学院最低的之一。  在本科生这儿栽了,研究生总该能听得懂浅显的英语吧!那就试一试?Yes, I did, but I again failed (我试了,但是又栽了)——这些通过了全国研究生英语考试的学子们听起课来还是一头雾水。  后来我才知道,自己简直愚蠢的无以复加。我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贫苦山区或川区的农村,英文底子极薄,他们如何能消受得了这般折腾,大概是看在我讲课认真的份儿上,没有罢我的课——这已经是很给我面子了。学生告诉我:他们上普通英语课都觉得很吃力,耗费了大量本应该用来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但依然收效不大,并且成了很多学生最头疼的课程。至于研究生们,他们掌握的大概是极其有限的应试英语,离实际运用还差得很远。  鉴于此,我建议,像我们这样的地方大学(本人绝无看低地方大学的意思),英语应该作为选修课。让那些英文程度较高,并且感兴趣的一部分学生继续提高(以不超过20人为单位的小班上课)。没有了英语这一沉重的负担,大多数学生就可以把精力投入到对就业有益处的专业技能的学习上。  在研究生修课阶段,重点应该是学好对做课题有用的相关课程,然而事实上,学生们投入了比学这些课程多得多的时间来应付最后的学位英语考试。其它的必修课反而被学生边缘化了。这样丢车保卒也罢,但可悲地是,就大多数研究生来说,考试是通过了,英语水平却还是原地踏步——付出了丢车的代价,但是卒也没有保住。  这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想必一定对工作带来了什么好处?  否!  请看我身边的例子:除了应付职称考试,绝大部分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使用过英语。也就是说他们曾经花了大量时间掌握的有限的英语没有对改善他们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起多少作用。  远一点的:在工厂工作的工程师(包括我的很多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把英文忘光了,何谈使用?  一门课时最多(或最多的之一),耗费学生精力最大,而且学了以后,在未来的工作中基本没有起作用的课程难道不应该取消?邓小平说过,学马列要管用。我揣测他老人家可能觉得成堆的纸上研究者在那里比划了几十年,没顶多少用,故而发此命令。同理,高校里不管用的课程也必须统统停掉。  让我们务实一些吧!让我们的学生尽早摆脱英语这一枷锁,腾出更多的时间

同步带 三坐标 新疆特产 wordpress主机 普陀山旅游 新疆旅游 三清山旅游 张家界旅游 黄山旅游